《化学反应原理》新教材解读

来源:海口市琼山中学发布时间:2023-03-15 17:00

《化学反应原理》新教材解读

                                                                                    ——化学组三月份第一次教研活动

时间:2023.03.13

地点:实验楼206教室

主持人:陈垂胜

参与人:化学组教师

  新教材实施三年以来,我们的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借助科组的教研时间,陈垂胜老师组织化学组全体教师进行新教材及课标中相关内容进行再学习。陈垂胜老师的分享内容主要有课标解读、教材解读和核心教学策略。

  对于《化学反应原理》的课标内容,主要有主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主题2: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和速率;主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

        对于主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陈垂胜老师指出:1.从“体系”的角度看待热力学函数,明确条件的影响修订版课程标准弱化了焓变、熵变作为反应方向的判据,加强了平衡常数的作用。在弱化焓变、熵变作为反应方向判据的同时,对焓变、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的要求有所提高,增加内能的概念,引入“体系”和“条件”等看待热力学函数的视角,使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2.优化电化学分析模型,体现对原理本质的认识。关于电解池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在内容要求中仅以“工作原理”一词叙述,未对工作原理的具体内涵进行说明,这一点与修订前没有区别。不过,修订版课程标准在“教学提示”中对工作原理进行了补充说明:发展学生对原电池和电解池工作原理的认识,转变偏差认识,促使学生认识到电极反应、电极材料、离子导体、电子导体是电化学体系的基本要素,建立对电化学过程的系统分析思路,提高学生对电化学本质的认识。这一补充是针对教学中常用的原电池构成三要素模型存在的局限性而有意强调的。

  对于主题2: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和速率:1.降低对焓变、熵变作为反应方向判据的要求,加强平衡常数线索。正是由于平衡常数作为反应方向判据更具有简捷性和可迁移性,修订版课程标准一方面加强了平衡常数作为反应方向判据的功能;要求学生“了解浓度商和化学平衡常数的相对大小与反应进行方向间的联系”,“能利用平衡常数和浓度商的关系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以及平衡移动的方向”;另一方面弱化了“能用相关理论解释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把化学平衡及其移动作为对化学变化描述的经验规律,不要求对其进行理论解释。主题2: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和速率

2.调整方向、限度与速率的关系,更好地划分热力学与动力学的界限。

        例如,CO+NO2≒CO2+NO,v=kc(NO2),反应速率只与NO2的浓度c(NO2)有关;当增大c(NO2)时的确可以增大正反应速率,但增大c(CO)时,正反应速率并没有增加。

        再如,SO2+1/2O≒SO3,v=kp(O2) p-1(SO2),若只增大SO2的分压,正反应速率反而减慢。由此,建议分清热力学与动力学的范围,不要将热力学和动力学混淆使用。

        对于新教材,陈垂胜老师提出几个新修订的方面:1.增加对化学反应历程的认识(不做学业要求)。2.强化平衡常数线索,凸显定量研究。3.优化电化学分析模型,体现对原理本质的认识。4.降低对焓变、熵变作为反应方向判据的要求。5.借助真实任务的分析与解决,突出核心知识的应用价值。

海口琼山中学触屏版

高中部地址:海口市新大洲大道396-2号 电话:0898-65989040

初中部地址:海口市琼山区文庄路10号 电话:0898-65867990 0898-65865247